纪录影片杂谈
终于来咚端午的前一天拿到了“欢聚茶岭”纪录影片,什咯套就可以在端午的夜道里看的,到时光夜饭吃过,茶水泡上,慢慢看来。记得,老底子的端午是要讲故事的,是老人讲给孩儿们听的,我们那个时光的延龄坊则是大朋友讲给小朋友听的,是来嗒暑假里那月黑风高的后弄堂那把里听的。咯毛,可人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又把我们讲述了延龄坊欢聚的故事。
“欢聚茶岭”纪录影片是由延龄坊居委会出品,可人设计制作,是续延龄坊“醉白楼纪录片”后的又一部记录影片。
影片中的画面、文字、音乐三元素交融贯通,幽默、诙谐、流畅、活跃。
影片在盒封面设计上以绿蓝色为基调,一张梅家坞烟雾缭绕、绿树青藤的外景照片,蓝色的说明文字,给我们以清新、淡雅之感。最后还盖上了居委会的公章,以示居委会授权及正版发行。
影片在技术处理上,较之“欢聚醉白楼” 纪录片更具多样性、可看性。在拍摄过程中,镜头的场景摇摄、镜头变焦推拉特写等拍摄技巧都得到了好的视觉效果,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中,采用了画面快速动画、字幕旁白插入等制作技术。
影片中穿插的字幕旁白,预示下一主题,或预先概括说明下一发言者的主题,与杭州话的发言遥相呼应,同时还弥补了一些发言的录音欠佳,文字采用了地道的杭州本地语言,有杭州弄堂里的味道。
影片开场与结束字幕,包括策划、导演、场记、制片人、演职员表等条目,符合国家音像出版规范。
当然,对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还可以在影片中配上画外音,当然要的是正宗的杭州话;待需提高录音的效果等。
看光“欢聚茶岭”纪录影片讲的故事,又在互联网上看到现代版的端午故事:“端午快到了,别忘了给孩子们讲讲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里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还是怕猫的,结婚是先谈恋爱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买东西是要付钱的……”
哎,一切都在变,变得太快、变得毫无章法、变得不可理喻。
但我们延龄坊没有变,还是和老底子一样,原汁原味,那欢声笑语、那故事,只是居委会主任新任的、咯颗章重新刻过的、讲故事的地方调过的、故事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变了。
现代科技改变了我们对影像的记录方式处理手段。从老底子的胶卷到咯毛的磁介质、纸上描写到咯毛的数码记录。10号里楼高头的欣华已开始着手把延龄坊设计成数码立体模拟图,在网上可看到老底子的延龄坊,像阁楼、亭子间这些都有的,而且尺寸也都是勘测考证过的,现在就差门口过街楼的初步设计了。还有居民提出,要把原来延龄坊的故事通过对讲述人的录像和录音,进行整理保存,像12号里的“老缸头”就有木佬佬发眼地值得挖掘的故事。
现代化的相机、录像机、电脑和网络,使我们可以快捷便利可靠真实地记录下我们延龄坊的每次欢聚,在咯照片、记录片和网站中我们看到了延龄坊欢聚的激动和快乐,正如“欢聚茶岭”纪录影片出版语所写的:“自延龄坊七十年度被拆迁以来,原住民建立了网上居委会,弘扬传承着和谐邻里情,这里记载着新世纪以来聚会的欢声笑语……”
如同“欢聚醉白楼”一样,“欢聚茶岭”纪录影片也留给我们一份永远的美好记忆,把延龄坊故事留给了我们的孩子们,这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标签:
查看次数: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