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奎巷
  周衙弄北十五奎巷,南与城隍楼牌巷相通。宋曾名竹竿巷,属长庆坊。命名十五奎巷有两说:一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据传南宋僧人宝宁在巷内尝建百法寺,淳熙十四年(1187)改称广润寺,元复为百法寺。明隆庆年间,总督胡宗宪平倭有功,此寺改为祠祭祀他。巷内原来还有祭祀行刺秦桧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观,已毁。巷东口之四眼井,为千年古井。

九刀庙巷
  九刀庙巷,因巷内有九刀庙而得名。传说庙中供九把大刀,代表三国时名将关云长及其部将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廖化、伊籍、冯斗、程畿等九人。庙建于何时不详,毁于解放以后。

大东门
  凤起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处的大东门,宋曾在此设后军寨,寨有朝东之大营门,故称。寨南驻楼子营。宣和二年(1120),因讨睦州方腊,威捷第一指挥马军、全捷第二第三指挥部步军驻扎在这一带。故附近巷名旧多以驻军名之。

大东门
  大东门(直街)乃宋后军寨之东门,即大营门也,转南有楼子营。大营前古称大路营,《西湖游览志》:“大路营,在褚家塘。”《武林坊巷志》:“褚堂巷亦作褚家塘,为褚遂良故里,地旧濒茅山河,吴越钱氏大路营在此。褚家塘即大路营口。清代讹为池塘巷,沿用至今。“传说,春秋时,其地为吴公子庆忌宅。据《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文载:”昔褚河南之孙名载者,归自广陵(今扬州)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褚载为褚遂良九世孙,对推动杭州绸缎业的发展有殊功,。后被尊杭州丝绸同业祖师。宋至道元年(995)建庙曰”通型“以祀。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丝业同人捐资重建,称”通圣“。清道光年间,杭州绸业界又集资在” 通圣“庙侧建”观成堂“(俗称机神庙)作为平时议事之所,后又改堂作绸业会馆。杭州祀丝绸祖师的机神庙,还有三处:东园巷机神庙、闸弄口机神庙、红门局机神庙。以东园巷机神庙(址在今东园巷小学)香火最盛,中祀轩辕氏(黄帝、蚕丝之神)、左伯余(服装之神),右褚载(织机之神)。其地历来是屯之处,今尚留大营前地名。

大井巷
  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冽泓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宋淳?七年(1247),临安大旱,城井皆涸,独此井日下万绠,不盈不减,都人神之。安抚赵与在井旁立祠保护。明洪武初,参政徐本立石刻“吴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记述此井在南宋淳?年间大旱利民之事,今碑已废。(钱14)大井巷内围绕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在井旁开设了一家朱养心药室,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据《乾隆府志》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幼年入山采得方书,专治外科。迁来大井巷开药室,手到病除,远近驰名。旧时杭城多火灾,惟朱养心从不受害,传说曾有乞丐(道士)遍体生疮,哀求诊救,经主人款留调治百日而愈;乞丐临别时在堂上画了一条喷水的乌龙,掷笔而去。

三元坊巷
  三元坊巷对方便弄,宋为修义坊。俗称凌椒姜巷,为屠 所聚,亦呼肉市巷。据《说杭州》记载,明淳安人商略尝住此巷,他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连中三元”,后官至兵部侍郎、春坊大学士,地方官员遂在巷口建青石碑坊,记得“三元坊“三字,遂改巷名为三元坊巷。

下袁井巷
  在巡抚署北,即抚宁巷北侧。明《万历志》称这里为袁酒巷,因有南宋时当过京兆尹的袁彦纯曾在这里卖过酒,故有此名,后讹称袁井巷。

万寿亭街
  体育场路南有万寿亭街,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诏蠲本年田赋,赐80岁以上老人粟帛,70岁以上者免本身徭役;增各府州县童生进额,万民高呼,建亭本以祝圣寿无疆,街以亭名。

小营巷
  马市街中段有条通往直大方伯的小营巷,清光绪时,官书局曾设于此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

小庙巷
  东起窑瓶巷,西出新华路。旧有真武院,创自南宋,祀真武神。明毁,崇祯六年(1633)重建,规制未复,湫隘不称,里人呼之小庙。小庙巷西出乃新华路之北段,此地旧为升平街,即宋之琼花街,为春秋庆忌宅也。《梦梁录》:琼花园,在褚家塘东。《七修类稿》:琼花,惟扬州有之,类聚八仙。(南宋)宦者陈源取孙枝接于八仙根上,至今流传,杭褚家塘琼花园是也。褚家塘有土地祠,见古碑,知祠名通圣者。通圣(庙)祠祀褚载。通圣庙址在小庙巷北之小井弄(已湮),即现杭州丝绸工业之公司驻地。

上仓桥
  宋名安和桥,元代名圣安寺桥,明以圣安寺为仓,改名胜安,清称部院仓桥。元元贞二年(1296),西僧错监藏奉基层奉旨建圣安寺于桥东。至正二年(1342)毁于火,后改为军器库。明改军器库为贮粮用的预备仓,俗呼老人仓,又因系圣安寺基改建,亦称圣安仓。

马子弄
  东出建国南路,上板儿巷西,断河头东,《梦梁录》巷十三:“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马子弄实为马子铺集市。民国时期,断河头为粪船麋集之地,当时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粪行),垄断粪汁,断河头亦有一家。

王马巷
  东起海狮沟,西至新华路。宋名枢密巷,《咸淳临安志》,枢密院亲兵营凡四,一在褚家塘。巷以枢密得名。明改称王马巷,《成化杭州府志》称,凝真庵为里人马教授舍宅。今巷正对凝真庵,扬清祠即奉王公骑之处,故以王马名巷,巷有白衣寺,旧有好木庵,亦称西江禅院,因好木禅尝隐于此,故名。

丰乐桥
  在回回新桥北面,宋属善履坊东,旧名踏道桥,因桥畔有临安(杭州)名酒肆丰乐楼,为朝士会饮之处,故名丰乐桥。

元宝心
  北起四牌楼西端,南塞。长10米,宽2米。地处瑞石山东麓山坳中,以形得名。杭州地名中有以“人名”、“事名”、“物名”等,这里是以“形”名的,因地势高高拱起,如元宝“心”。也是为讨口彩。它的东面连接四牌楼、城隍牌楼,这条路古代是皇帝上山的路,康熙、乾隆几欠上吴山都经由此路,从元宝心连接的登山道有宽阔、整齐的石砌台阶,可见当年皇家气派。元宝心60号有阮公祠,系祀清浙江巡抚阮元的祠堂。

元宝街
  下袁井巷与牛羊司之间有元宝街,西起牛羊司巷,东至金钗袋巷,为杭城惟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板路。整条街东西两端低,中间高,呈弓形,中间横铺石板120余块,每块长1至2.2米,宽70至90厘米,厚8至10厘米,两侧为直铺石板,每块长1.5米左右,宽30至50厘米不等。金钗袋巷至牛羊司巷段。原是石板路,后改建成石粉路面。该路全长210米,路宽2.5至3.5米,石板与石粉路面。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 元宝”或因富藏而称。后人因巷内两侧高墙如元宝之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如元宝心,疑为以状取名。被誉为国宝的胡雪岩旧居坐落在望仙桥东南堍,这里在南宋时是奸臣秦桧的相府,以后从这里至新宫桥扩建为德寿宫,供宋高宗赵构退位为太上皇时居住。

天水桥
  宋名天水院桥,御街由此折西,桥跨城北小河,桥东为皇城修内司绸兵营。桥西有草料场,桥北为省仓上界及六部架阁库。

井亭桥
  系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地段的区片名,南宋时有甘泉坊。清代时为井亭桥大街。唐代李泌守杭州时开凿六井,李后任宰相,人们称甘泉坊之相国井,井上有亭,井旁之桥称为井亭桥。宁时井亭桥横跨于清湖河(今浣纱路)之上,民国时一度称迎紫桥。

五柳巷
  安乐桥西南首的五柳巷,为南宋五柳园遗址。北为道院巷,因巷内原有建于元至正年间的玄真院(道院)而得名。

太平坊巷
  高银巷北为太平坊巷,东对金波桥弄,西至后市街。宋时为太平坊。南宋初于此建忠王府,后改为平准行用库(收破烂钱钞),元因之,明初改为倒钞库。英宗正统年间,改建成浙江镇守府署。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浙江巡抚甘仕价将镇守府改建为“吴山书院(虎林书院)”。清雍正八年(1730),又改书院为皇华馆,道光年间(1821-1850)为杭嘉湖道署,光绪二十四年(1898)毁于火。

太庙巷
  白马庙巷北为太庙巷,巷中原有宋皇室家庙,1997年旧城改造时曾发现遗址,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其上开辟“太庙遗址公园“。据《西湖游览志》十三卷载,宋时巷内有大宗正司,其南有玉牒所、宗正寺等南宋官署。元时又有榷茶提举司。太庙巷西首有南宋宰相韩?胄的南园(阅古堂)遗址。

比胜庙巷
  北出开元路,西连奎垣巷,明代时称瓜荠巷。因巷里生产章木斋之荠瓮得名。清代时更名为比胜庙巷,以巷有比胜庙而得名。庙祀比胜将军,其姓名事迹均无可考,庙何时毁不详。

水陆寺巷
   东起东清巷东段,西至新华路南段。,宋名水陆寺巷、三营巷,明称全三营巷,清复称水陆寺巷。《嘉靖仁和志》:“水陆庵,在菜市桥西北,宋建隆二年(961)因茶槽界建寺,赐今额。嘉熙三年(1239),潮水冲圮,迁至今处,因无垢院基为之,重建殿宇。”

水星阁
  在体育场路北、中河北路东有水星阁,此地曾名三泼营。据咸淳《临安志》:“广寿慧云禅寺,在艮山门里白洋池,张循王(俊)之孙舍宅为寺,绍熙元年(1190)赐今额。”寺内有水星阁,以禳杭城火灾。阁呈六角形,凡三层,中供毗庐佛。又有僻火图碑。广寿慧云寺,俗呼张家寺,寺中有园,有留云亭、白莲池诸胜迹,占地约10亩,园中有宋梅数十株成尤奇。

见仁里
  与羊血弄相对,西至浣纱路,与人民路相对,北通国货路。据清光绪十八年的《浙江省城图》标称青龙巷,在旗营内。另据《武林坊巷志》载,清镶黄旗协领署设此巷。民国时,杭州市工务局局长萧见仁居此,并以自已的名字作巷名。

牛羊司巷
  南宋时有牛羊司在此。牛羊司为管理皇帝用膳和祭祀用牲口的专职机构。巷名启用于南宋,又名武宁巷。牛羊司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竹弄
  东出建国中路(清称小粉墙),宋时其地为东京诸司所在,有丹粉所(掌变烧丹粉以供绘饰)、皮剥所(掌割剥牛马诸畜之死者)、鱼?场。清汪启淑居此,建飞鸿堂,藏书百椟,辑有秦汉以来印谱。

仓弄
  宝善桥南有仓弄,在建国北路西侧。宋名仓巷,以广济仓得名,亦名广丰仓街。清厉鹗之子志黼曾居此,欹屋子三楹,地傍东河。有庄船埠,同治前,苏州庄船多停泊于此,建有石凉亭。

凤凰街
  南起孩儿巷,北至凤起路。元称贡院街,因贡院在此。明称凤凰街,《武林坊巷志》:“明封昌化伯邵林妻杨氏,梦凤鸟仪庭,而生孝惠皇太后于此里,故称街曰凤凰,以纪嘉祥。

风起桥
  铜元路向东穿过西大街(今武林路)为凤起桥。宋时称新庄桥,建有景灵宫,奉宋王朝祖宗衣冠牌位,南宋皇帝四孟(每季的第一个月)均要来祭献。景灵宫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二月,原为刘光世第宅。绍兴二十一年(1151),议广殿宇,韩世忠死,其子又以赐地上献,景灵宫逐渐扩址至钱塘门外昭庆寺之左,兴建亭阁园池。宋亡后,元废宫改为教场,明因之,为浙江都指挥司教场,俗称小教场。清时改新庄桥为教场桥,自民国20年(1931)始称凤起桥。

乌龙巷
  盐桥东、皮市巷西的乌龙巷,宋时称蒲桥巷,有蒲桥瓦子,亦名东瓦,亦为南宋杭州娱乐场之一。旧时巷口墙上有“蒲桥遗址”四字。此地属茆山河故道。

斗富一、二、三桥
  东出建国南路,跨东河,在宋东御园(富景园)西。斗富一桥,宋称通利桥,旧名平安第一桥,后“斗富”讹为“豆腐”,俗称豆腐一桥。元至正间,王维贤隐居于此,筑有东里草堂。斗富二桥,宋称米市桥,旧名平安第二桥。《梦梁录》卷十六:“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即斯地也。斗富三桥,宋称五柳园桥,有寿慈宫营,俗称老儿营(今老人弄),旧名平安第三桥。

六部桥
  因桥西正对南宋中央官署六部所在地而得名。桥东有南宋政府接待北方来使的都亭驿馆故 六部桥又名都亭驿桥。元时改名通惠桥,明称云锦桥,清复称六部桥沿袭至今。

文星巷
  东起新华路中段,西至林司后接三角荡。宋名却带岭,清称糖饼园巷、糖饼儿巷、文星巷。巷内原有小石碣,曰却带岭,故名文星巷。

石牌楼
  泛指建国中路、建国南路与清泰待交叉处地域,现为区片名。此地旧名崇新巷,清乾隆年间关槐住此。关槐,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传胪,授编修,以少宗伯典试福建,回家省亲时,地方官投其所好,在关家门左边建石坊牌楼。石牌楼遂代崇新巷名。民国23扣(1934),建东街路时拆石牌楼。

石贯子巷
  西起岳王路,东达中山中路,南宋称十官宅巷,明、清称上酒库巷。十官宅巷,以宋有宗室之子十人居此而得名。明成化间,建按使署,门外东至睦亲坊,建坊曰“弼教”,西至白龟当局,建坊曰“肃政”。故有弼教坊之名。

古庆春路
  原称东青门,又名菜市门,也源出于此。旧时,杭州十大城门有十句民谣,说过庆春门的一句是“庆春门外粪担儿”,描述的是当时农民们清早进城卖菜,卖完之后,挑着粪担,回到城外灌浇菜园的情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曾在这里留下了“东南农事已春深,菜垄花开满地金”的赞美诗句。

古三桥址河
  位于运司河东侧,为清湖河的一段。北接浣纱河,与来自涌金水门相合,顺今定安路而南,折东沿今惠民路至后市街;再东,以暗渠通小河。宋时河至庆余桥(约在今提督弄西段)止,故名断河头。至清代,因康熙帝南巡来杭,遂开通断河头引水南下,沿今惠民路至后市街,以便出行宫(今浙江省商业总公司所在处)即能登御舟游西湖。

平升街
  平升街南出弼教坊,南有福星里,东抵营墙。西对石湖桥。明邵琮素通天文象纬之学,一夕,见五福星照家,因名其地。后琮子经邦、经济同举进士,里人又名其里为双凤坊。

东园巷
  在凤起路北、建国北路东,所巷北有东园巷,南宋时巷为东御园??富景园一隅,极一时之盛。清厉鹗曾居此,所著《东城杂记》:“武林城东,曰东园也,宋御园也。至淮张(张士诚)展城后,迤东十里许,民居甚鲜,多为池塘蛙梭,因概以东园名。”东园居民四时种菜,贩卖远至临平、长安。此地空池乔木,弥望菜圃、桑园,亦为文人学士游赏吟咏之处。清随园老人袁枚生此。

瓦子巷
  在菜市桥东、庆春路南,今瓦子巷,南宋有菜市瓦子。街北为花灯巷,清诗人陈春晓有《花灯弘管》颂其盛况:“街分南北踏灯行,彻夜笙歌沸旧城。楼阁参差花十里,鱼龙变幻月三更。两行火树?山叠,一曲云?凤管鸣。曾是昔年歌舞地,繁华销歇梦难成。”

甘泽坊
  惠民路北,斜对保佑桥弄,有甘泽坊巷。一说宋时为柑子团,甘泽为柑子之讹。据《说杭州》载:宋时,巷内有六井,井水清澈,称甘泽,巷名因此得来。

四宜路
  花牌楼巷内,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四宜亭是登吴山通道之一,石级多而陡,有亭曰“步步高”,在此亭宜,四宜路就此得名。

四牌楼
  东接城隍牌楼巷,西至元宝心。长200米,宽4米。旧称四贤祠巷,因巷内旧有“忠节祠”,祀伍员(伍子胥,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俗称“十五间楼”,为南宋韩?胄阅古堂遗址。韩?胄(南宋大臣,封平原郡王),南宋庆元年间,他看中这块吴山下的宝地,凿山建园开洞疏泉,建“阅古堂”。将吴建山通下的泉脉名“阅古泉”。邀请当时已79高龄的诗人陆游为之作《阅古泉记》。

白莲花寺
  前东起新华路,西至长庆街。旧名褚上巷、白莲花寺,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吴越钱王弘佐所建,名华藏院。宋治平年间,改名妙慧院。咸淳年间,僧祖显诵经持戒,地产白莲,因赐白莲妙慧寺额。

白马庙巷
  在紫阳(瑞石)山麓,南起严官巷,北折东与中山南路相接(邻太庙巷),长256米,宽2。5米。宋称粮料院巷,属寿域坊。南宋时,建白马庙,故名。白马庙祭祀“白马”,当时传说“泥马渡康王”的神话:宋高宗赵构未当皇帝时为康王,被金兵追杀至江边,有白马渡他过江,至此地饮井水化为泥,原来此马乃彼岸庙中泥马(此类神话实质是为封建帝王上台舆论)。现白马庙已不存在,巷名依旧。

仙林桥直街
  在中山北路之东,宋属安国坊,因有仙林寺得名。仙林寺建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隆兴元年(1163),孝宗赐额曰“隆兴万善大乘戒坛”,淳?三年(1243),理宗赐额曰“飞天法轮宝藏”。元至正年间,张士诚尝据为军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纲司治,有司即其钟楼为郡城昏昕之节。明正德年间,徙其钟更铸置朝天门(即鼓楼)。民国18年(1929),寺内办起学校,即今下城二小前身。仙林寺西,清代有梅花禅院。

包龙桥巷
  西出建国北路,在招宝堂东。宋时高宗幸归德寺,闻潮声而回,遂改寺额曰“潮鸣天地”。寺中竹树清幽,荡水澄澈,颇具山林之胜。寺后的小桥名回龙。包龙桥巷称回龙巷,后建庙,曰回龙庙巷。

皮市巷
  以皮肆所聚得名,又名福佑巷。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平巷,今为皮市面上。内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阳庵。”宋时为茅山河滨,四眼井为唐邺候李泌所开六井之一。

永康巷
  西出建国北路,东折南接羊千弄。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为金兵追急,曾在此牧羊宿夜,后赐名“永康”,因以为名。

西牌楼
  西出建国南路,东有旌德观。旌德观宋时建在西湖南山第一桥??映波桥堍,名先贤堂,亦名集贤堂,纪念自先秦至北宋1000余年出生或生活在杭城的名人39 位,有高士许由、隐士严光、书法家褚遂良、吴越王钱?、诗人罗隐、潘阆、林逋等,后易额曰旌德观。宋末兵燹后,至元时迁于西牌楼。旋废。明成化十一年(1475)道士许道昌复建观,仍用旧额前殿奉东加靖王温琼(杭城俗呼温元帅),后殿为先贤祠,仍祀许由等。先贤祠右为天女祠,祀汉孝女曹娥等人。

西府局
  在旗纛庙西,因织染局(掌供御用袍服的织造)在府西,故名西府局。清末局废,改为民居,而名称沿用至今。

百井坊巷
  凤起路北为百井坊巷,百井坊巷宋时属招贤坊,元改兴贤坊。吴越王钱?在祥符寺北凿井九十九眼,号称百井,巷因此而得名。

竹竿巷
  东起永丰巷南端,西至延安。安宋名纯礼坊,也名后洋街、竹竿巷。相传宋时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在此集市,故名。

竹椅子巷
  宋代时称总宁巷。东里,为南宋东城新门所在处,南宋时新瓦(即四通馆瓦)在此。清代时称竹椅子巷。因其巷形如竹椅而得名。

竹园山
  荷花池头巷西侧为竹园山,隐隐隆起,独趋而北,为吴山一脉。南宋安抚赵与■竹山阁于其上。竹园山俗称狗儿山,盖勾山之讹。清雍正进士、通政使陈兆?曾居于此,自号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缘》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写成的。现院内勾山犹存,小山上那座青砖楼台,已非当年旧物了,今称勾山里。

红门局
  为明永乐年间所建织造局,因局大门用红色油漆漆之,故称。其范围甚大,南宋时的台谏宅、太常寺、敕令所等官署旧址都在内。织造局毁于清中叶,后成为民居。

后市街
  南宋时为太平坊,称新街巷、新街和后市街。宋时多歌馆及平康诸坊。中段原为南宋理宗潜邸(今省商业总公司所在地),理宗即位后改为龙翔宫。元至元年间改为寿宁寺。元未,张士诚占为军器局。明初复为寺。清康熙年间改作行宫,故有“行宫前”之称。后市街北首为凤凰寺后门。

羊千弄
  永康巷东南,南宋时为富景园,皇家牧养处,豢养千头,牧羊者居屋子成弄,曰“羊千弄”。

羊坝头巷
  原东起中山中路中段与平津桥相对,西至定安路中段与涌金路相对,长396米,宽3米,自扩建西湖大道后,仅剩一角。古时,这里是海滨,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修建防海大塘,称“洋坝”,故而这一地带称“洋坝头”。今改巷名,讹为羊坝头。宋代称这条巷名坝西巷,属市西坊,为繁华街市一段。《咸淳临安志》记载:“市西坊,俗称坝头,又曰三桥街,今为市曹。”

羊血弄
  保康巷北有羊血弄,在青年路东侧,南通开元路,转北至积善坊巷,东通中山中路,原曾与保康巷相通。羊血弄,《乾道临安志》有记载,称“乐众坊?南棚巷“,俗称虎跑泉巷,清称羊血弄,民国时称玄坛里、玄坛弄,也曾并入保康巷,建国后复称羊血弄。

江山弄
  西出武林路,清代时名蒋纱弄,又名涨沙弄,民国时改江山弄。《北隅掌弄》载明末有蒋昆玉者,织机为业,能织出轻薄如蝉翼的丝绸,名声鹊起,誉震杭城。织造局称为“皓纱”,老百姓则叫“蝉翼纱”,远销日本、印度。

安乐桥
  横跨东河,南宋为拱形石桥,现已改成钢筋混凝土平桥。据《梦梁录》卷七载:安乐桥,宋名福济桥,又名广泽桥。明清时称安乐桥。据《西湖民间故事》记载,南宋时,王佐断臂劝陆文龙归宋,宋帝封之为安乐王,并在菜市河(今东河)边修建王府。王佐为方便河两岸居民往来,用建王府剩下的材料建造此桥,居民怀恩,取名安乐桥。

兴忠巷
  以油局桥为界,分为上、下兴忠巷。下兴忠巷,原有杭州扇子会馆,有扇业祖师殿,供有琢、砂、磨、糊、折等业的先辈艺人462人。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它可说是杭扇历史发展的见证。


贡院
  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时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南宋时,贡院在贯桥西、新庄桥东。元时设在祥符桥(均在今中山北路以西凤起路段)。明洪武初迁府学西,后再迁登云桥北(今杭州高级中学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科举停办后,浙江巡抚张曾 利用旧贡院改建成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孝子坊
  与荷花池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

孝女井
  庆春路北、延安北路东有孝女井古迹。孝女井即孝娥井,又称银瓶井。据《金陀续编》载:“岳飞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聪颖,通书史知大义。父先死于冤狱,他恸哭欲绝。含愤叩阙上书,被逻卒所阻,怨恨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1519),按察使梁材筑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称孝女井。后亭废井湮。

严官巷
  高士坊巷北是严官巷,据钟毓龙《说杭州》记载,巷内南宋有严姓医士,尝为孝宗治愈痢疾,孝宗赐以金杵臼,并给以官职,巷由此得名。

戒坛寺巷
  西出武林路,又名南庵弄,巷内旧有戒坛寺,据《龙兴祥符戒坛寺志》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吴越时,于此立戒坛院,乃有戒坛之名。

助圣庙巷
  助圣庙前,东起助圣庙巷北端,西至新华路北段。宋时就有助圣庙前地名,有助圣庙,祀前贤褚遂良。后东端南延伸,谓助圣庙巷,明称冯道巷,南起威乙巷,北至助圣庙前。姚靖《西湖志》:“助圣庙,以祀唐仆射褚遂良者。”

岳官巷
  东起新华路,西至六克巷。明代称小打铁巷、学官巷,民国时叫岳官巷。岳[官巷8号吴宅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前明中叶,孝廉殳云桥与从弟殳龙山并官司训,曾居此地,因以学官名巷。其屋明季为高文清所得,后又转让给翁开之,乾隆年间又售屋于孙葑,孙氏建松寿堂,藏收甚富。咸丰间,屋归云贵总督吴仲云,故称吴宅。吴氏后代科举不绝,时人誉学官巷吴家为武林门第之冠。

饮马井巷
  营门口往东,有饮马井巷。明代进称张司马巷,清代称饮马井巷。明代时有张司马住在巷内,后因读音上的误传,“司”先解为“希”,又解化为“义”,“义”又解化“饮”,而巷里恰有一口井,才形成“饮马井巷”一名。

青云桥
  在贡院前南、登云桥东为青云桥。所在地近贡院,取“青云直上”之意名街。《杭都杂咏》:“旧有陈云杓刻石,林云楼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沈茂才笔,许虚白笺诸市,每值科场赶者皆聚于此。”应试者跨登云桥,过青云街,进入贡院蟾宫折桂。

直大方伯
  宋代时名中班街,与金鸡岭相机对。与南班巷同为宋宗室子弟所居。明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因名大方伯里。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又有横、直大方伯之称。

直吉祥巷
  宋名夹墙巷,因其巷处于南宋东城墙与德寿宫墙之间,故名夹墙巷,元沿用,也叫达达城上路。清代时为上吉详巷。巷旁有清道光二年(1822)建造的栖流所,为收养无家可归的贫民,收殓倒毙殍尸等的慈善机构。光绪五年(1879)改为迁善公所,为关押人犯之所。凡无业游民、讹赖匪徒及掏摸小窃各犯,由府县暨保甲局审明,并无重情者,即送该所收管。

机神庙巷直街
  东对羊坝头巷,西至饮马井巷口,因巷内有机神庙而得名。庙建于清雍正中,祀黄帝臣伯余,后毁于火,乾隆四十年(1775)九月重建,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年间再次重建。宣统年间,杭州绸业工会在庙中开办观成简易小学堂,后改为饮马井巷小学。

林司后
  在贡院前东、新华路西的林司后,宋时为翰林司营所在,故名。翰林司属光禄寺,主办果实茗药,进冰雪。翰林司营保护翰林司。

花楼牌巷
  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

松木场
  位于体育场路西端的曙光路与保?路北段交汇处的松木场,宋进为柴场,亦名棕毛场。有松木场河连西溪、余杭塘河,通运河,原来舟楫如梭。元明以降,每年二、三月间嘉(兴)湖(州)两郡及苏南等地的农妇村姑,乘船来杭进香多泊舟于此,故松木场河有香荡之名。明徐霞客游杭亦在此处登岸。香客云集,茶馆、旅馆、杂货铺因运而生,形成松木场市。

板儿巷
  南宋时,此地为东城外,南宋皇帝在此建富景园,俗名东花园,又称东御园。园近处有百花池,张士诚拓杭城时圈入城内,故元末有百花池上巷之称,讹传为“白花蛇散巷”。明朝时,巷内多木材作坊,改名板儿巷。清时,分段称上、中、下板儿巷。民国34年(1945)杭日战争胜利后,上、中、下板儿巷统称建国南路。

武林门
  在武林路北端偏西,地处下城、拱墅、西湖三区交界,相传有虎林山,亦名虎陵山,吴音讹为武林山,高不过三丈,广不足百步,乃北山之余脉。自隋唐起,此地为京杭运河南端码头、贩米、运货、进香之人昼夜不绝,渐成闹市。元休有“北关夜市”之誉,魏标《湖墅杂诗》卷下:“栉比居物价昂,北关夜市验丰穰,更深尚未入烟散, 应须用驻防。”足见商贾辐辏之盛。

忠清巷
  忠清巷地名始于明代,《成化杭州府志》:“升平坊,本名忠清里,入褚家塘。以明正德十六年(1521)里人胡世宁请御只唐凤仪为王琦、项麒二公建坊,以旌其清,并唐褚公遂良之忠,故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布政使李默并勒世宁名于上。”

国货路
  在见仁里北侧,东出青年路,西抵延安路,路长372米,路宽8米,两侧人行道宽狭不一。清时为“八旗兵营”营内道路,以泗水坊桥而取名泗水坊巷。民国初易名泗水路。20年代末随着“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又改称国货街。1981年改名为国货路。

金衙庄
  是解放路东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一带地域的区片名。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福建巡抚金学曾在此建别墅而得名。清顺治时,其中一半归户部右侍郎严沆所有。沆事母至孝,取“皋鱼风树”之意,故又名“皋园”。皋园曾自称“古树当轩,流泉绕户”,有“杭州第一好园林”之称。园内华屋山丘,点缀井然,芭柳瘦石,相映成趣。内有梧月楼、小沧浪、墨琴亭、绿雪轩、芙蓉亭、怡云亭等构筑。当时为东城八景之一的“太湖垂钓”亦有其中。嘉庆道光年间,另一半归文渊阁大学士章煦。章氏子孙守此业达百年之久。后为六合县令舒晚山得之,改名舒园。不久又转让给江南河道总督严少农。严死后,园归颜姓所有。太平天国后,园由吴晓帆、万芭轩、濮少霞、许缘仲集资赎归,称为四间别墅。民国以后日渐衰败。

金钗袋巷
  金钗袋巷,南起镇东楼东长400米,宽4米,宋称保安巷。南宋时榷货务部茶场、杂货场,杂买务均设在此。“榷货务”相当于现代的“专卖局”。

金鸡岭
  指直大方伯、金鸡岭一带的地域。金鸡岭,是南宋京城旧城基。“金鸡”殆为“京基”之讹,又以城基较高,故以岭来形容,称金鸡岭。

金祝牌楼

  在松木场东南,今体育场路的西段。明时有灵卫庙,在松木场小溜水桥东,俗称朱金祝庙。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高宗弃城出走。钱塘县令朱跸,县尉曹金胜、祝威组织军民率部迎敌,在葛岭北麓湖上编竹覆泥为途诱敌,敌骑不知,至此纷纷“蹄踺而踣,折者鳞叠,横尸山委”。后来金酋完颜弼得奸细为导,由南边进入杭城,金、祝寡不敌众,被俘后慷慨就义。百姓感其忠义,收尸葬于近郊,并立祠祭祀。宋淳?年间赐庙额为“灵卫”,俗称金祝庙。后人又在庙东一里处建牌楼,称金祝牌楼。

闹市口
  又名闹市口巷,民国时改称为营门口。南起涌金路(今西湖大道)中段,北至开元路中段。解放后成区片名,泛指人民大会堂南侧、营门口与涌金路东段一带。宋名妙心寺巷。明有游击府。清顺治五年(1648)圈地建旗营,地为来薰门口,故称营门口,满营进出森严,市民去西湖必在此绕道(涌金路)才能出涌金门,而旗人去西湖亦由此门出入,故热闹成市,遂有闹市口之称。

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巷,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早在五代吴越国时代,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清河坊??河坊街??大井巷这块三角地区,历来被称为“金三角”,特别是晚清至民国初,其区域内涌现出一批名店名产闻名遐迩,为张小泉剪刀、孔凤春的香粉、张允升的丝线、宓大昌的旱烟、王星记的扇子,并称为“五杭”,还有胡庆余堂的药丸、朱养心的膏药、万隆的火腿、翁隆盛的茶叶、边福茂的布鞋、方裕和的南北货、王润兴的盐件儿、状元馆的面条、西乐园的烧卖。久而久之,清河坊的“四拐角”成了这些名店的代名词。清河坊这条街,阅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油局桥
  丰乐桥由北为油局桥,宋名新桥,因有油蜡局设此,又名油蜡局桥。明代始称油局桥。南宋时此地有柴场市肆,设兵防于此。

宝善桥
  位于体育场路东段,跨东河。为乾隆二年(1737)茅静远等创建,同治八年(1869)又经濮贻孙重修。茅静远工书画,晚年皈佛,法名宝善,因以名桥。
草芝巷
   东出泗水坊桥,北为虎头牌,西及延龄门直街(坍墙口),民国时称慈幼路,现名人民路。此地相传为南宋韩(世忠)蕲王故第,其址元代时为蒙古协领署,清咸丰年间毁。

祠堂巷
   祠堂巷南北贯穿高银巷,原为南新街,为南宋后新辟的街巷,明民族英雄于谦宅在此,后其宅改为忠祠,巷名改称祠堂巷。(22钱)于谦幼年居此,就读于吴山三茅观,每日清晨从大井巷环翠楼登山,风雨无阻。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岁时,僧兰古春见而奇之,曰:“此救时宰相也!”自23岁入仕途,至60岁被害,官至极品,一生清正廉明。被害时抄家,除朝廷赐给的以外无他物。连诬陷他的权奸都目瞪口呆了,皇帝也后悔杀错了忠臣。遣人送他的遗体返乡安葬在西湖三台山麓,平反昭雪后,建旌功祠于墓旁。

城隍牌楼
  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世。长330米,宽5米。宋称吴山庙巷,属保民坊,明代称城隍庙街;清称城隍牌楼;民国称城隍牌楼巷。《西湖游览地》卷十三:“保民坊,即城隍庙街,西通金地山。宋有司农寺,太府寺,将作监、军器监,诸司、诸军审计司。”清时康熙、乾隆南巡来杭,多次登吴山,此为上山辇道。《仁庙五巡江南日录》:“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现从此巷上吴山之石板铺设的台阶,平整、宽敞,可见当年御驾辇道气派。

奎垣巷
  在开元路与浣纱河相交处有一条仅300米长的奎垣巷。奎垣巷北至开元路中段,宋时称石榴园巷,因巷内有石榴园而得名。巷内兴安里38号,有一古庭园,名丁家花园,为宋时石榴园遗址。此园于清乾隆时巡抚王?占为别墅,后王家败没,改为宁绍、嘉松两分司署。园之一半为山东盐运司丁阶寓所得,改名为丁家花园,后又归旗人固鲁坚,曾更名为固园。园内古木参天,奇石拔地。现花园比原来缩小,有奇石嶙峋的假山,有池塘约半亩,有古珊瑚朴一株,树干可两人合抱,已有四百多年树龄。民国时,园内增建现存的西式别墅,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陈其采(陈英士胞弟)在杭任职,一直居此。丁家花园现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营路
   柳营路南端与开元路相交。涌金门,北宋开宝年间建柳洲寺。据《西湖新志》载:“南宋时自涌金门至钱塘门,沿城五里,洲堤遍插垂柳。”故名柳洲。清时,路在清旗营西南隅,近柳洲。民国时拆营筑路,便从“柳洲”和“旗营”各取一字拼成路名,故名柳营路,又名柳莺路。

柳翠井巷
   钟公桥北是柳翠井巷,亦为吴越抱剑营故址。南宋时名妓柳翠住此,柳尝开一井,遂有此巷名。

孩儿巷
  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名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儿铺,七夕卖“摩目侯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解放前后,此种“摩目侯罗”市井还有兜卖。元称孩儿巷,清袭称。宋陆游寓居孩儿巷和山子巷间,明万历间兵部侍郎宋应昌曾居孩儿巷。巷西原建有经略华夷坊,俚称西牌楼。(46钱)孩儿巷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还在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名闻遐尔的不朽诗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通江桥
  黑桥北有通江桥。通江桥,南宋时属裕民坊,明称保安桥,曾名庆元桥,清称通江桥。桥西为通江桥弄,桥东为镇东楼。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载:“(桥东)宋有都茶场、杂买务、榷货务、雄武营” ,北有太医局。《说杭州》载:“其地旧有紫极宫,传系宋保安门故址。”桥东宋时有三皇庙,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朱纨以庙及圣安仓改建清军察院,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寇扰浙,设都御中提督军务。以此为行台,后为总兵胡宗宪改建成总兵府。

骆驼桥
  宝善桥东北,旧时有骆驼桥,南对东大街(今建国北路),俗名乐渡桥、落渡桥。清时有丝织品专用装船埠头,每日在此装运绸缎经东河外运,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骆驼桥河下18号走廊墙上嵌有明代文徵明书写的苏轼《赤壁赋》石碑一通,碑高75厘米,宽43厘米,正体小楷,落款为“长洲文徵明书”,下有印三方,碑文共 537字,字迹大部分清晰。

保康巷
  开元路北为保康巷,俗称卖马巷,南宋女祠人朱淑贞曾居此。

姚园寺巷
  西出建国南路,在郭东园巷南。宋初姚氏花园,绍兴年间,僧慈昌购园结庵,乾道时赐额姚园寺。淳?二年(1242)建膺福殿以奉理宗御容,名声大振。元季毁,洪武禄,僧大云重建。姚园寺巷一名高阳闾巷、羔儿巷,又名郭东巷,以其地近郭东园而讹。宋于此置城东巡检司寨。

狮虎桥
  狮虎桥路西出武林路,有狮虎桥,宋代时名师姑桥。清康熙《仁和志》:“师姑桥,亦名狮虎桥。”桥跨清湖河(浣纱河)上,桥原位于狮虎桥路和狮虎桥河下交叉处,桥北有“惜阴书屋”,清学士陈缄安居。

钟公桥
  钟公桥,本名宝剑营,亦作抱剑营,乃五代吴越国钱王屯军之地。

斜桥
  宋志称西河(小河)斜桥,亦名中正桥。宋策选锋军有六寨,其一驻斜桥。《西湖游览志》:御街自正阳门至天水院桥折西至斜桥,长一万三千五百尺,铺石板三万五千三百有奇。元时,沿街居民侵窃占用,官道遂狭。明时改称武林桥。

祖庙巷
   丰乐桥西南侧原有祖庙巷。宋时名七郎堂巷。七郎,指的是盐桥上蒋庙(蒋侯祠)之神,姓蒋名崇仁,排行第七,他的家及他家的祖庙就在此巷,故称七郎堂巷。又因他的祖庙也在此,所以叫祖庙巷。明初,有镇抚使署设在此。原巷中有杭城最古老的一座关帝庙。扇业会馆设于此巷。今古巷已不存,成为平海路的一部分。

耶稣堂弄
  百井坊巷北为耶稣堂弄。耶稣堂弄宋为惠民西局,清时和民初称兴福寺巷。宋绍兴十七年(1147),左丞相薛昂以花药圃施与僧慧观筑庵,名“四择胜”;改建为佛刹。清咸丰十年(1860),美国传教士胡思登、郝理美来杭传教,杭州卢藩台拨给巷内荒地十余亩,建成礼拜堂和男女书房及宿舍五六幢,命名“天水堂”。后来,美国传教士司徙尔夫妇来主管天水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一度改叫耶稣堂弄。民国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徙雷登即出生于此。

洗马桥
  洗马桥西出武林门直街。跨小河(已湮),近武林水门,旧名便桥,亦称钓桥。宋志称水门前桥为过军桥或小斜桥,然自清始只名洗马而不闻过军。洗马之名不知何出,但文人学士吟诗颇多。

莫衙营
  陈衙营北为莫衙营、头营(巷),南为小营(巷)。南宋城郊驻五军,曰踏白、推锋、选锋、策选锋、游奕。这一带有游奕马军驻此,后遂以为地名。

积善坊巷
   在羊血弄北侧,东通中山中路,对日新桥弄。宋时称积善坊、上百戏巷,其时有百戏伎艺聚集于此。民国初年,蒋广昌绸庄老板蒋海筹在此巷内建西式楼房,日伪时被伪杭州市何瓒占为寓所。何于民国28年(1939)1月22日晚被刺身亡。民国36年(1947)5月创刊的杭州《工商报》设在此巷6号。

彩霞岭
  黑桥东的彩霞岭,南宋时设掌管盐茶钞合同的机构,因此,又名合同场。其实地此无岭,实为土堆。杭州谚语“有‘山’无山,有‘岭’无岭”,此为其中一岭。

郭东园巷
   郭东园巷西出建国南路,与斗富三桥相对。宋时有郭东园、皇府园。其地南宋时有东御园(即富景园),宋孝宗退居德寿宫后,改名为重华宫,后宪圣太后居,称慈福宫。南宋诸帝常幸东御园,中缀奇花异石,有孔雀园、茉莉园等景观,囿豢珍禽,莳弄异草。凿有大池(百花池),四季草木斗艳,故板儿巷旧名百花池上巷。元末张士诚扩城揽入城内,里人称郭东园。

高士坊巷
  杭州卷烟厂北,有高士坊巷,曾名清平山巷、晏公庙巷和凤鸣巷,宋称仁孝坊。高士坊巷,因北宋高士徐复(冲晦处士)居山南岭上而得名。

高银巷
   与清河坊毗连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

康裕坊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的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以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员住此。后讹为?(虫+八)蜡子巷。

清吟巷
   下华光巷以东有清吟巷,明称清宁巷,清光绪时称今名。宋时皇城司亲从、亲事等指挥营设此。“皇城司”是南宋负责保卫皇宫和管理皇宫迁中军械等事务的机构,故清吟巷西端有一条南北向小巷称皇亲巷。晚清,体仁阁大学士(即宰相)王文韶辞官后在此巷建宅,为建宅第占了原清吟巷,在宅前另辟一巷即为清吟巷。

涌金池
  涌金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小河。吴越王时,金华令曹杲所凿,后作水门。杨蟠诗:“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水门改称为涌金门。水门原有水闸,称涌金闸,遗址在今老年公园濒湖处。《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指的就是此门。

望江路
   原望江街为杭城一条千年古街,为钱塘江南北往来渡口道路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建东城于今望江路与建国南路相汇处西侧的竹椅子巷,设城门称新门,又称东新门,是进入“御街”(今中山路)的一条主要通道。元张士诚拓建杭城时,向东拓宽至今望江门铁路西侧,改称“永昌门”(今望江门),因有宋演教寺建于此路东端,故元末称为“演教寺前”。清康熙五年(1666),因闯王李自成年号“永昌”,改名为“永昌门”。东有南桥草桥,俗呼“草桥门”,相传古时祝英台来杭读书,与梁山伯在此结为兄弟,故有“草桥结拜”的故事。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日常担菜进城,供应市民,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

菜市桥

  菜市桥位于庆春路东段,跨东河,在万安桥北、太平桥南。南宋时在东青门(菜市门)外,以菜市门名桥。淳?《临安志》:“城东菜市桥,菜市门外。”元末张士诚扩城始圈入城内。明志以庆春门名之,故菜市桥亦称庆春桥。桥东西两侧为船埠,运载城乡物资,桥边米行、货栈、果铺、杂馆众多,遂成菜市桥市。

梅花碑

  东起城头巷,西至佑圣观路,南通道连长寿弄,北通道连水亭址。长210米,宽6米。梅花碑的所在地原为南宋德寿宫的一部分,明代在这里设有署理木税的南关工部分司。明末,潞王来杭居于南关分司内。当时该署庭院内有梅树和芙蓉石等景物,因而议事厅有“梅石双清”的题额;厅南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花和石,称为“梅花碑”。后来乾隆帝来杭,见后十分喜爱,将碑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民间遂称此处地名为梅花碑。

葵巷

  葵巷泛指建国中路与解放路东段交叉处附近地域,现为区片名。宋时尚为城外的一条小巷。清乾隆间,工部郎中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葵园,遂改名为葵巷。清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嵩骏在巷北建建“敷文讲学之庐”(为今杭七中前身)。清著名文学家袁枚(原籍慈溪)曾居此。

紫城巷

  韶华巷向东有紫城巷,北出开元路。旧名纸成巷、纸陈巷,宋时巷内曾有造纸作坊。紫城从纸陈转化而来。元时何宗实居此,因何多胡子,故又叫何胡子巷。原紫城巷由两条巷交叉组成,民国时,南北向的称直紫城巷,东西向的称横紫城巷。

崇福庵

  在菜市桥西、南河下,宋时有崇福庵,淳熙四年(1177)又改为无碍院。明万历年间,莲池师太因汤太素年十七出家,事母孝,能秉节,乃颜其额曰孝义庵,人们亦称为沈庵(莲池师太俗姓沈)。清同治四年(1865)。知府薛时雨以孝义庵改建为东城讲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邵章、胡焕清等改为杭州藏书楼,次年于大方伯建屋,并增购图书,改名为浙江藏书楼,即今浙江图书馆之前身。

登云桥

  仙林桥而北有登云桥。登云桥,宋名西桥,明改登云桥。宋时有平籴仓,贡院在其北。每棘闱榜发,获隽者由贡院赴布政司饮宴,鼓吹导引,必登此桥,取登青云之义,故有是名。

清波门

  清波门是南宋杭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俗称暗门。吴越时称涵水门,宋代改名清波门。清波门外沿湖绿地原称柳州,南宋时建有御园??聚景园。据《武林旧事》载:“ 聚景园清波门外,孝守致养之地……淳熙中,屡经临幸。”园中有瀛春、揽远等堂,滟碧、瑶津等亭,柳浪、学士等桥,叠石为山,重峦窈窕,宋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就在此。

惠民路

  东起中河路,西至延安路。惠民路(巷)名由来有二说,一说,北宋时苏东坡在此设药局,有惠于民,因称。《咸淳临安志》载:有惠民北局设此。《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洪武十七年置医学于此。后市街西有宋龙翔宫,清康熙年间改建为行宫。

嵇接骨桥

  上仓桥北为嵇接骨桥,沿南宋旧称,因时有嵇姓行医者住此,世传秘术,善治金疮、骨损,故名。又称州桥。《武林坊巷志》第三卷“嵇接骨桥”按:“嵇接骨桥,西出凤山门大桥,东通彩霞岭巷。人物有宋嵇清、元李衍、明嵇胜三人,钱思复附见。”

弼教坊

  弼教坊现为区片名,在平海路东端与中山中路交接处南侧一带。今浣纱路至中山中路段,宋时称官巷。宋室南渡后,置睦亲宗学于此,地名睦亲坊,俗称狗儿山巷(民间传说有岳飞冤死后被狱卒葬尸于狗儿山螺蛳洞一说)。明代此地是按察使署所在,署前广阔,设两块牌坊,一曰“明刑”一曰“弼教”,弼教坊名由此而来。民族英雄张苍水于康熙三年(1664)九月七日就义于此。清巴方菘住弼教坊,著有《城西杂记》。

普安街

  南对金洞桥,北达招宝堂,旧名菜市巷,宋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谣。民国时,与庆春路交叉处俗呼十字路口。宋时有城东瓦子(菜市瓦子)。招宝堂宋时为清平街。

锦衣一、二、三弄

  锦衣一、二、三弄,东起建国北路,西至花灯巷,清名锦衣巷。《武林坊巷志》:“菜市桥东北有锦衣巷,在周都司巷之南,西出花灯巷,东达招宝堂街,疑当时周弟居其中,后人析而称之。”另说弄内有家裁缝铺,巧裁精缝,誉为锦衣。

新宫桥

  新宫桥是河坊街穿过中河的桥,桥东是河坊街的东段。南宋为新开坊,清时称宗阳宫街,亦称新宫桥直街。此地原为南宋德寿宫一部分,度宗咸淳年间,以其中一部新建道宫,名宗阳宫,俗称新宫,路称宗阳宫街、新宫桥直街,桥亦以新宫名之。元以后渐成民居。桥东北沿河,名新宫桥河下,南沿河名靴儿河下,昔时,此地多靴鞋店,故名。宋枢密院曾设于此。相传施全刺秦之事即发生在此,后人为纪念施全分别在望仙桥西逸的十五奎巷,众安桥等地立庙纪念。

嘉树巷

  在十官宅巷北,西起岳王路,东至中山中路,南宋时叫枣木巷,明、清依旧。巷西有石湖桥,宋时范成大居此,民国时河填桥拆。嘉树巷东首北侧,原有资福弄,内有宋忠烈二侯祠,祀宋岳飞之子继忠侯岳云和岳飞部将烈文侯张宪。明正德十五年(1520),巡盐御史刘栾拓大其基,参政邹虞《重建宋忠烈二侯祠记》。树坊,而正匾曰“宋敕封忠烈祠”。忠烈二侯祠又称资福庙。现该弄及庙均已消失。

韶华巷

  位开元路西南,北出开元路。据《杭城坊巷志节要》记载:“韶华”由“曹花”二字演变而成。南宋时叫曹家花园巷(园主曹勋),简称“曹花”。明朝时,这一带已变成菜园,园里有一片桃树林,遂改名为桃花巷。民国时,“桃花”二字转为韶花,改名为韶华巷。

察院前巷

  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太庙巷,可登瑞石山(紫阳山),中折北至城隍牌楼巷。全长300米,路宽4米。南宋在此设有左右丞相府,元为御史南台所在,明改为都察院、巡按院,巷名由此而来。清康熙末年(1722)又改造为万岁龙亭,为节日文武百官朝贺以及拜表迎诏的场所。

蕲王路

  (62钱)南起学士路,北到长生路西段,长163米,宽8米。岳飞被害后,韩世忠自请解职,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在灵隐飞来峰建翠微亭以纪念岳飞。死后追封为蕲王。民国时南起学士路、北至长生路一段曾称为蕲王路。

横河桥

  西横河桥(俗称横河桥)在建国中路,东河水自坝子桥经万安桥有一支流拐东流西横河桥过东横河桥出贴沙河。宋时称普安桥,明称横河二桥,清称西横河桥。建国后,河道填没通车,仅存桥面。横河桥自清末民初起,桥下多泊逃荒来杭求乞的江北船,多时阻塞河道。河边多寮栅,拾荒者按营长居,直至解放初乃是杭州贫民窟之一。

潮鸣寺巷

  在庆春路北,潮鸣寺巷内有潮鸣寺。寺在后梁贞明元年(915)钱氏建,初名“归德院”。据传宋高宗南渡时,曾驻跸寺中,夜闻江涛声,以为金兵追至,大骇,已而问知乃钱江潮声,乃赐以“潮鸣寺”额。寺北有小桥曰回龙桥,桥畔有回龙庙,明洪武初京为杭州丛林之一。

查看次数: 374

评论

您必须是杭州延龄坊-Hangzhou Yan-ling Fang的成员才能加评论!

加入 杭州延龄坊-Hangzhou Yan-ling Fang

在2008 年11月26日上由丁可乐添加的评论(2时37分am)
延龄坊的介绍还要靠毛毛的神来之笔。是不是在火鸡吃好之余,同hub说我要写东西,这样时间也有了,碗也不要洗了。
在2008 年11月26日上由毛毛添加的评论(2时08分am)
这个钱塘坊巷录转得好!有助于我们探寻三吴都会的历史渊源。待到燕子不知何世时,人们尚可迈入这些古巷坊陌,重拾“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
在2008 年11月21日上由丁可乐添加的评论(11时16分am)
我是抄来的。本来想整理一下,哪些是我熟悉的。但是想想都贴出来算得。以后也有个参考。家乡观念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去不掉的。 丹丹不那么强烈。叫他上网来看看也没兴趣。
在2008 年11月21日上由龚坚华添加的评论(11时07分am)
可乐,身在美国对杭州的了解还这么深,真的很佩服呀!可见家乡观念是多么地重哟,不知丹丹是否还记得延龄坊的童年?

祝延龄坊老邻居们:

﹒﹒﹒﹒﹒ 关于延龄坊第五次代表大会纪录片等的订购通知

﹒﹒延龄坊第五次代表大会纪录片已制作完毕,将于近期正式出版,由延龄坊居委会发行。现开始预订,望延龄坊各位居民踊跃订购。

﹒﹒此片乃可人同志近年来的一大力作,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了延龄坊发展的历史进程,留下许多后延龄坊时代的珍贵影像资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非常值得延龄坊居民的珍藏。

延龄坊居委会
2010-6-1

附表
订购号 片名 ﹒﹒﹒﹒﹒﹒﹒﹒﹒﹒﹒﹒﹒﹒﹒﹒定价﹒﹒﹒﹒﹒﹒﹒注
1﹒﹒﹒欢聚茶岭--延龄坊第五次代表大会纪录片 ¥30/套(2片)﹒DVD
﹒﹒﹒﹒﹒﹒﹒﹒(2010年5月9日)
2﹒﹒﹒欢聚醉白楼--延龄坊第三次代表大会纪录片 ¥15/套(1片)DVD
﹒﹒﹒﹒﹒﹒﹒﹒(2008年11月9日)

订购方式:电话13857188487
邮件 hthz@163.com
延龄坊官网

© 2024   Created by 丁可乐.   提供支持

报告问题  |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