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上延龄坊网站, 弄堂口的珍藏照即刻映入眼帘 ,一幕幕发生在弄堂口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 还是那么近 ,那么真切 , 那么让人激动. 童年的天真美好, 幼年的喜悦和遗憾不都在此弄里感受 ? 是的, 在此地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迹 ,有多少人在此地享受快乐,也有多少人饱受悲伤的痛苦.
自从小学入学开始, 我就每天多次穿梭于弄堂 . 油盐米醋,少不了要我们小辈跑腿 . 日用杂货也是我们份内事. 回想起当时长辈都忙着工作, 很少有闲暇时间 . 各家各户都是小辈干家务.除了有老人在家操持家务. 不过那时做家务不觉得不好 , 票证年代, 都为几张票而奔忙,.就怕作费 . 因此那时每户人家,小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印象深的是从文化革命开始. 此弄堂口是一道风景线 .大字报贴满墙 ,激烈辨论此起彼伏. 弄堂口就是新闻第一线. 满大街的人, 不分清红皂白 , 无知愚昧地争辩 .由此开始, 弄堂里的宁静被打破 ,随之而来的是那让人窒息的抄家 . 一家挨一家 . 同时户主被带上高帽 ,就在此弄口批斗. 金戒子, 项链, 珠宝等成了罪恶证据 . 也是从那时起 ,弄里的人开始丢弃奢饰品. 要是抄出贵重物品,就是反动,就要打到. 那就是为什么抽粪的师傅能从粪坑里捡到珠宝 . 有人欢喜有人愁 . 弄堂里那时的天空布满了阴云. 被抄的几家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还没轮到的忍受着煎熬 .弄堂里经历了本不该有的阶段 . 历史的错误使延龄坊的人也蒙受其害 . 我们小辈的都感到迷惑 ..现在我对戒子,珠宝等从心里上毫无奢求 . 至今也没拥有过金戒子 .
尽管延龄坊经受了一场难以避免文革运动,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 . 好像没有一个在”运动”中倒下的. 说明延龄坊的人对生活充满爱, 充满着信念 . 经受过生活的磨练的人, 才会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其价值所在 .
看着延龄坊弄堂口的照片, 那种亲切之感难以表达 . 常常会因此而激动, 催人泪下 . 也许是人到中年, 情感脆弱吧 . 当然有那因素. 不过最有理由的是我人生开始的第一遗憾就在弄堂里. 当年初中毕业后没能上高中是对我最大打击 .不是因为我成绩, (当时毕业还评上三好生 ) 就因为我家上辈书读得多的理由 .记得那时父亲正遭到冲击, 整天有写不完的交代要应付单位的审查. 情绪低落可想而知 ,加上又有大姐得病, 整个家庭的气氛已差得不能多说一句话. 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待. 三好学生的奖状并没有带来任何好运. 反而因它而失去了宝贵的时间. 总以为肯定有机会读书的, 而就在开学前才得到消息, 为时已晚.敢紧联系其它学校也太迟 .夫母那时自顾不暇, 帮不了我. 失去了读书大好辰光 .仅能待业在家. 那种突然的转折与失落感, 至今难忘 . 这是我面对生活的第一`步 . 明白了毫无理由的道理 . 至今对十四中就没好感 .记得我妈去校问情况,被在校年级的干部批了一顿.此言语无法理解. 想来也是,在那样重家庭出身的时代 ,我是无法与人PK的.自认运气不好 . 以后在家做家务是我的重要工作. 弄堂口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能找到一点安慰. 看着走在路的行人,还有不断经过的汽车, 沿街的叫卖, 爆糙米的香气 ,那热闹劲都能驱散我心中的不快 . 而我妈常埋怨我在门口站岗 .时运不济, 素志藏 .学点英语 和 学拉小提琴, 在家混了几年 . 也为后来恢复高考打了基础.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最后还是从延龄坊去了农村 .那才是我真正走上社会的开始 . 从此基本远离了弄堂. 搬家后, 记得有一次回延龄坊时, 起初给我感觉弄堂狭小, 然而瞬间觉得很温馨 . 四周熟悉的墙壁 ,墙下的泥土, 门窗的格调, 无不透出它那独特的味道. 看似狭小, 而就在此, 幼小时无忧无虑地玩游戏, 享受欢乐. .墙面上, 地上 ,到处都有我的岁月痕迹 . 很自然地亲切起来 . 对延龄坊的爱. 对它始终怀有解不开的情结 .
弄堂口的照片能让我们拥有回忆, 能把我们带到童年和幼年, 回到那并不遥远的地方 . 真心感谢收藏此照的邻居们 .让我们心中永远拥有它 . 也让延龄坊的邻居们永远延续对它的思念 . 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